因而张神悦定下这个价时,他觉得便宜到离谱。
那可是亩产三百多斤的徐州三号!
等于土地凭空增加两三倍!
一斛换六、七斛,对方都不亏。
但张神悦坚持,他便也不争辩。
反正也争不过。
王允放下茶盏,“公伟兄,有话不妨直说。”
士孙瑞和杨瓒也看向朱儁。
能走到他们这种位置的,都不是傻子。
几人都听出来了,他有弦外之音。
朱儁眼中带着愤怒,“我家几个小子,昨日在外宴饮时无意中得知,有人觉得这价太高,要联合亲朋故友,上表陈情!”
当时他就想去揍人,被儿孙们拦住。
后来一细想,感觉此事不简单,决定先来跟王允说一说。
不去告诉张祯,是觉得她已经够忙碌了。
也是怕此事伤了她的赤诚之心。
“......谁?”
杨瓒怒问。
朱儁说了几个名字,杨瓒一个都没听过,皱眉道,“这是哪儿冒出来的?”
“听说是淮南、江东、江南一带的豪族。”
朱儁昨晚就派人去查过。
杨瓒愤愤道,“两斛换一斛还高?这些人居心叵测,该下狱严审!”
王允和士孙瑞却都没说话。
一个面沉似水,一个脸色铁青。
朱儁就知他们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盯着王允道,“子师兄,你意下如何?”
王允眼中冒火,一掌拍在桌案上,沉声道,“下狱,严审!绝不能助长这种苗头!”
士孙瑞忙道,“暂且忍耐,大将军不在!”
朱儁:“大将军不在,张神悦在,高顺在,京郊大营在!”
王允:“朝廷也在!”
沉吟片刻,对朱儁道,“公伟兄,你自去抓人。我得了一方好墨,一会儿就下帖子,请关中各家主后日鉴赏。”
朱儁就等他这句话,拱手施礼,“多谢子师兄!”
他乃太尉,抓人在职责范围,不用特意告知王允。
但他家根基浅,在世族中说不上话。
由王允出面,效果会更好。
王允还礼,“公伟兄言重了,这是我的本分。”
大汉的盛世,他怎能不尽力。
杨瓒感觉他们在打哑谜,听不太懂,但也深恨那些人捣乱,起身跟朱儁一道去了。
第351章 碾压过去,犯不着生气
朱儁将一群外地士族下狱,很快引起了高顺的注意。
得知是因为他们嫌徐州三号价高,暗骂一声该。
他若是农夫,别说两斛换一斛,四、五斛他也愿意。
徐州三号,是前所未有的高产稻种!
但心里也有些不解。
朱儁这个人,他是知道的,性情刚烈,轻财好义,虽是太尉,却并不揽权,待人也不严苛。
怎会因为别人嫌稻种价高就抓去牢狱?
以他往日的习惯,应该是教导、训斥一番就算了。
某日来见张祯,无意中说起此事,笑道,“那几人也是倒了大霉。”
张祯含笑看他一眼,心想真是个傻白甜。
或者说,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稚童。
高顺:“......神悦,你那是什么眼神?”
像是在看二傻子。
张祯暗道你还挺敏锐,敷衍道,“看好人的眼神。”
高顺无语,“我哪句话说错了,你直说。”
别把我当傻瓜。
直说就直说,张祯放下手中的《氾胜之书》,“高将军,你以为那几个外地士族真是嫌稻种价高?”
风信司是她力主创建的,最高首领是她。
因此她消息极为灵通。
那几个外地士族的言行,早已传到她耳中。
本想让他们多钓点鱼再处理,朱儁出手了。
也好,省她些力气。
高顺一愣,“不然呢?”
他派人去查过,朱儁抓那些人,真是因为他们嚷嚷稻种价高,换不起。
张祯微微一笑,“他们只是以此为借口,拒绝种植徐州三号。”
这下高顺是真想不通了,怔了半晌,才道,“莫不是傻?”
老稻种亩产一百多斤,用了肥料也才两百多斤,徐州三号却能达到三百多斤!
但凡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张祯:“呵呵,这些人可不傻,精明得很。”
高顺:“......敢问精明在何处?”
恕他眼拙,真看不出来。
谁会嫌自家粮食收得多呢?
张祯继续道,“他们不仅自己不种,还想让周边村庄,乃至全县都不种!”
高顺更疑惑了,“这不是损人不利己么?究竟为什么啊?”
粮食丰收,对那些人来说难道是件坏事?
这里面似乎有一个巨大的阴谋,可他看不破。
......莫非他真的很蠢?
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张祯尽量浅显地道,“农夫家里收的粮多了,纳完田赋也有结余,遇上天灾人祸便能扛一扛,不用急着卖田卖地。”
高顺:“这与他们何干?”
张祯:“农夫如果卖田卖地,买的人会是谁?”
土地兼并,就是这样完成的。
客观而言,士族并不都是坏蛋,其中不乏乐善好施者。
可这并不影响这一阶层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