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4章
    张祯先拜,口称“皇伯父”,给足了面子。
    刘表扶她起来,口称“贤侄女”,脸上满是关爱。
    彼此间的算计,那是一句不提,败者已服输,胜者也大度。
    不明内情的人看了,定会觉得这皇伯父与贤侄女感情深厚,其乐融融。
    蔡夫人也含羞忍辱,上前拜见。
    心里很是担忧,怕张祯记恨她,让她当众没脸。
    但张祯语笑盈盈,称她皇伯母,表现得毫无芥蒂。
    刘表的三个儿子,则称为兄长。
    ——尤其关注刘琦,这可是历史上唯一生擒诸葛亮的奇男子。
    几人感受到被尊重,也没先前那么忧虑了。
    随后,刘表进入下一个表演环节。
    宣称自己年老体衰,无法理事,加之思念天子,欲回京城,请张祯领荆州,并献出荆州牧大印。
    众目睽睽之下,张祯演技也不差,先是震惊,后是惶恐,最后在名流百姓们的劝说下不得不受之。
    见她接过大印,欢呼声四起。
    叫得最大声的,当然是汉寿那两群。
    刘表也松了口气,来的路上,他还真怕张祯装模作样,坚辞不受。
    若是那样的话,他就得不断添加筹码。
    可他已经没多少筹码了。
    还好她爽快,推了几次就接下。
    ——想起那一晚诸葛亮劝自己效仿袁绍时的情形,心中五味杂陈,恍如隔世。
    唉,此事已成定局,不多想了!
    又与吕布相见,说了些客套话。
    吕布本来深恨他设计害张祯,但因最终害到的是他自己,连荆州都没保住,便也不怎么恨了。
    态度平和,以礼相待。
    刘表暗暗奇怪,跟以前相比,这厮真是大有长进。
    第277章 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殿下最大的回报
    所有流程走完,刘表一行便随张祯、吕布先到江陵城歇息,明日再一同回襄阳。
    县令早已按最高规格设好了宴席。
    严二郎在人群中拼命挥手,花妮看到,跟张祯和周羽说一声,勒马去找他,惊奇地问道,“你们怎么在这儿?”
    之前她就看着眼熟,没想到还真是他们。
    在汉寿那段日子,大家几乎每日见面,不是朋友也是熟人。
    严二郎笑道,“受乡亲们所托,前来送长公主殿下。”
    花妮:“......送到江陵?”
    严二郎有些得意,“这算什么,我们还到了襄阳呢!”
    他们走了一个来回,长公主殿下和大将军都没发现。
    然而他不知道,吕布前前后后都派有斥候,没报到张祯那儿,只是因为他们既无武器,也无盔甲,不具备威胁性。
    花妮微惊,“你们,你们可真是,哎,别忙这些虚礼,好好过日子,就是对长公主殿下最大的回报,快回家罢!”
    严二郎:“这就走了!”
    从怀里掏出包得严严整整的文稿,说明是祢衡和杨修所作,请花妮转交给长公主。
    出来这么久,他也挂念着家中的长嫂和侄儿侄女。
    虽然邻居杨大娘、李奶奶答应照顾他们,也不好一直麻烦人家。
    “花将军,就此别过!”
    殿下的随行人员中,他最早认识的是花妮将军。
    没想到最后告别,也是与她。
    见严二郎这般听劝,花妮又是一愣,“真走了?不去跟长公主殿下辞行?”
    虽然这些只是庶民,但女君胸怀宽广,不以门第高低论贵贱。
    而且他们又是汉寿人,同甘共苦过,情份不一般。
    她只要报上去,女君肯定见他们。
    严二郎微笑,“不去了。请花将军代为转告,汉寿人永远不忘记长公主和义士们的恩情!”
    殿下那般繁忙,怎还能去打扰。
    何况,正如花将军所言,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殿下最大的回报。
    暗自发誓往后一定要活出个样儿,否则对不起救助汉寿的义士们!
    又施一礼,转身与同伴们汇合。
    乡绅们还要停留数日,他们却是立即就要回乡。
    花妮四面环顾,恰好看到吕布手下一位名叫何裕的副将,连忙跑过去,焦急地道,“何将军,有钱么?借我些。”
    何裕大方地笑道,“有,要多少?”
    花妮伸出手,“全部!”
    唉,钱到用时方恨少,这几日她花多了,只剩几个铜板,实在拿不出手。
    京中倒是还有积蓄,又不能立时拿来用。
    何裕怔了怔,从左边袖袋里掏出个青竹荷包,又从怀里掏出个绣着兰花的。
    花妮一把抢过去,“还有么?”
    何裕:“......没了。”
    谁出门带三个荷包?
    花妮不信,在他右边袖子里捏了捏,果真没有。
    丢下一句“下月还你”,便追上还没走远的严二郎,将两个荷包塞到他手里,“这是阿姐给你的盘缠,拿好了!”
    说完转身上马。
    严二郎追不上她,举着荷包叫道,“多谢阿姐!”
    何裕看着这一幕,心说你该谢的是我。
    ——难怪大将军说花妮冒失,你给钱就给钱,为啥连我的荷包也给出去?那可是我娘亲手绣的!
    花妮还不知道何裕心疼自己的荷包,找个空闲,跟张祯说了严二郎等人之事,又呈上祢衡和杨修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