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的精兵以及吕布后来的近卫,因人数太多,无法全部记录,只写了几名首领的名字。
但张祯承诺他们,待回到长安,每人赐一个“治疫有功”的吊牌。
材质分为金、银、铁三类,按其功劳颁发。
众医者也有,资深者为金,普通者为银,弟子为铁。
汉寿的志愿者,也留了十多位表现突出之人的名字,其中就有严二郎。
不过没有吊牌。
对于刘表,书中并未有贬损之词,还夸他隔离之策是正确的,并如实写了他供粮、供药之举。
这一部分,张祯说明要求,让何同、邹恒、魏山、方穆等幕僚书写,她再来检查。
第二部分,则是治疫的整个流程。
以她在长安时写的治疫手册为主体,不断添加,不断完善。
包括前期的准备、朝廷民间的支持、物资的调配、隔离治疗、处置各类意外等等。
这一部分由她自己完成。
第三部分写的是医疗相关,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包含疫症患者划分,相应的等级如何治疗、各种方子等等。
还有一项是医者答疑。
假设了各种问题,再由医者回答。
显然,这是张祯和幕僚们完成不了的,需要专业人士。
除了张仲景和华佗之外,医者们的文学素养并不高,会说,但不会写,或者写不好。
便由幕僚们协助书写。
也不叫幕僚们白忙活,到时也留他们的名。
于是皆大欢喜,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第270章 张神悦心思狡诈,故意把我架到高台上
张祯接到诸葛玄的回信,即刻上表朝廷,举荐他为辽东太守。
同时荐汉寿县丞韩胜为县令。
朝中无人反对。
小皇帝并不知道诸葛玄和韩胜是谁,但他相信张祯的眼光,欣然下诏。
韩胜听说张祯已上表,又惊又喜,回家烧香告慰祖宗。
靖国长公主殿下,真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啊!
诸葛玄、诸葛亮叔侄俩一边在家收拾行装,一边等诏书。
还办了件重要的事,将诸葛暄嫁给了早有婚约的庞山民。
也就是庞德公的儿子。
而这位庞德公,是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以知人著称。
历史上,诸葛亮的卧龙之名、庞统的凤雏之名、司马徽的水镜之名,都是他取的。
诸葛亮给张祯的信中,也提了要与叔父赴任、发嫁二姐这两件事。
幼弟诸葛均,会一同带去辽东。
急着送二姐出嫁,也是因辽东太远,又是苦寒之地,怕她弱质纤纤,经受不住。
好在嫁妆早已备齐,之前打算的也是这一两年就要完婚,因而并不仓促。
张祯略一沉吟,请来汉寿几位有身份的夫人,在她们的指点下开出礼单,命人去襄阳备了一份厚重的礼品,再送去诸葛家。
为啥去襄阳备礼?
因为汉寿经历大疫,商业严重受挫,买不到什么好东西。
吕布见那礼单老长,晚间忍不住道,“神悦对诸葛家,还真是另眼相看呐!”
他不会忘记,神悦有多喜爱孔明小郎君。
虽然他也喜爱,可这并不妨碍他心里酸溜溜的。
张祯笑道,“诸葛氏一门俊才,当然得对他家好些。”
你个土著,不会理解后世给“诸葛”这个姓氏加的滤镜。
诸葛,仿佛就是智慧的化身。
吕布:“呵呵,不是看在孔明的份上?”
张祯微笑,“大将军,礼单署名,我也加了你。”
吕布立刻晴空万里,心花怒放,“加得好!”
看到他们的名字排在一起,孔明应当知道是什么意思。
天下人都应当知道。
张祯见自己轻而易举哄好他,心里也自得意。
礼送得这么重,还有一个原因,庞家日子较为清贫。
庞德公此人,你说他淡泊名利吧,他隐居隐得士林皆知,世家子弟都以得他一两句评语为荣。
你说他沽名钓誉吧,人家还真不是,刘表亲自上门去请,他都不愿出山,一辈子没有进过城府。
最后以采药为托辞,隐居于鹿门山,再不现世。
诸葛亮后来隐居于南阳,大约也是受了他的启发。
只不过,诸葛亮一腔抱负,隐居只是种手段,如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也不能说他境界没有庞德公高,一入世,一避世,入世渡苍生,避世渡自己,各有选择。
但若身为庞德公的妻儿子女,估计会感觉比较累。
因为要耕田种地。
庞德公自己不闲着,以耕作为业,妻儿子女也得下田。
他还时常去与好友司马徽、侄子庞统等聚会,谈天说地,纵情山水,欢乐得很。
田地里的活儿谁干呢?
自然是妻儿子女。
他儿子庞山民可能不喜欢隐居生活,若干年后,当了曹魏的黄门吏部郎。
诸葛暄嫁过去,只怕也得跟着干活。
又是隐居岛上,物质方面肯定很匮乏。
张祯就想多送她些东西,好让她手头宽裕一点。
这些细节,就不用说给吕布听了。
诸葛家收到她送的贺礼,有多感动,也不用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