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41章
    赵永平猛地站起来,“他家的房子离这里不远,不如我带你们去看看。”
    此时吃午饭还早,曾明川便说了声好。
    走了一刻钟,几人到了王振光的房子。
    他家的房子正好在一条主街旁边,房子是砖砌的,院墙是泥坯的。
    可能王振光去的时候是冬天,虽然几个月没有主人,院子里杂草并不算多。
    院子不大,李一程拿现代人的眼光来估量,一百平米左右。
    正房三间,厢房两间,正房的房门和窗户是完好的,厢房的门窗都比较破旧了,上面贴着白纸还没有撕掉。
    赵永平看到白纸,才后知后觉冒出一个念头,看向曾明川,“明川,你不会介意这房子死过人吧?”
    曾明川转头看向李一程,李一程摇头,“我不介意,谁家的房子没有死过人?再说了,小孩子阳气最重,没有邪祟敢招惹。”
    曾明川也道:“赵叔,子不语怪力乱神,我跟一程不介意,乡亲们那里,就由您去给他们解释了。”
    赵永平听了他们的话,提起来的心又落了下去。
    “你们放心,能免费读书,就是这学塾建在祠堂里,他们也是敢来的。就像一程说的,哪家的房子没有死过人?难道他们不住了?等我找人把这里打扫一遍,重新刷上漆,贴上墙纸,跟新房子一样,他们一定回来的。”
    李一程笑起来,“赵叔做事,绝对让人放心。”
    房门打开了一会儿,赵永平才带着曾明川和李一程进去,进门是堂屋,靠西墙一个土灶。
    里面房间是卧房,再一间是空的。
    赵永平道:“这一间原来里面是些厨子柜子什么的,人没有了,被我做主卖掉了,给他办了丧事。现在倒是省事了。”
    里面有些阴暗,潮湿,三人嫌屋里脏,看了一圈就出来了。
    两间厢房,一间有土灶,一间是空的。
    几间屋子都看过了,曾明川道:“赵叔,要是开学塾的话,咱们村里有多少孩子能来读书?”
    赵永平想了想,道:“村里的孩子倒是不少,但不会全来,最多不会超过十个。”
    李一程知道原因,再现在社会,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是半个劳力了,虽然不能干刨地锄草这些重活,但挖野菜,拾柴火,打猪草这些活儿都可以做了。虽然说读书的学费全面,但要让一个半大劳力啥都不干来读书,还是有很多人家是不愿意的。而且,笔墨纸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赵叔,他们不来咱们也不勉强。”
    “你说的对。”赵永平撇嘴,“他们爱来不来。”
    曾明川道:“就算十个孩子的话,我看西边的大房间比较合适,不过要把炕打掉。”
    赵永平道:“打掉不费劲,几天就行了。”
    李一程提出异议,“要是夫子没有地方住,是不是该把这个有炕的房间留给夫子?”
    “夫子会没有地方住?”
    赵永平显然没想过这个问题。
    曾明川明白了李一程的意思,“咱们村里没有夫子,肯定要从外村请,如果离的近还好,他可以每天回去,要是住的远,他想住在这里,那就要给他留个睡觉做饭的地方。”
    “如果这样的话……”
    李一程转头看着两间厢房,道:“不如把两间厢房中间的墙打掉,把两个屋子合成一间,让学生们在厢房里学习,把正房让给夫子。谁来教书,谁就能免费住在这里,但他们只有居住权,等他们离开,这房子还是咱们村里的。”
    赵永平眼睛亮起来,“一程这法子好!这房子虽然不大,但在乡下也算是宽敞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只是,要去哪里找夫子?”
    曾明川道:“赵叔,等我回去给县令大人修书一封,让他帮忙在城里和各个村里张贴招聘夫子的启示,每年束修十五两银子,免费住宿。”
    “你不是说拿出二十年银子吗?”赵永平心道,他这是变卦了?应该不会。
    曾明川笑着道:“剩下的五两,我想当做奖学金。在学塾里成绩前三名的孩子,每个学期奖励五百个铜板。其他考试合格的孩子,也会奖励笔墨纸砚等。如果连续两次考试不及格,会再给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及格,就让他退学。”
    “咱们一年分几个学期?”
    “两个。”
    赵永平张大的嘴巴好一会儿才合上,当了官的就是不一样,怎么会想出这样的办法来呢?有了钱的奖励,还有谁不好好学习?
    哪怕只有一个学期得第一,就能有五百个铜板。
    五百个铜板啊!
    一个壮劳力去外面干活儿,一天也就三十个铜板,这等于半个月的工钱啊!
    一个孩子一年能花多少钱?
    就算他要买纸笔,五百个铜板也能买不少。再说了,万一两个学期都考前三呢?那不就是一两银子?
    赵永平心道:“这还会有人不来上学吗?”
    曾明川又道:“我在家里最多待十天,希望在十天之内找到夫子,把此事落实了。”
    赵永平道:“房子的事情好说,不用几天就搞定了,学生也肯定有,就差夫子了。”
    “我这就回去给王县令写信。”
    第386章 【386】看望
    因为要找人收拾王振光的房子,更要将曾明川捐钱建村里学塾的事情给宣扬出去,所以赵永平在河边的空地上召开了村民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