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2章
    曾明川对于草药的产量有所怀疑,他感觉地里收获的草药并没有送去药店的多。
    但他没有问。
    他知道李一程有秘密,也坚信李一程早晚有一天会告诉自己。
    收了白菜萝卜,地里便没有能收的了,刘春他们开始一心一意的开垦荒地。
    李一程出去几次,在寒流到来之前,带回了他跟铁匠一起研究出来的带着长长烟囱的火炉。
    他原本想在家里装土暖气,但他不是工科生,只是以前见过,并不知道是什么原理,也不知道怎么安装,只能打消了这个想法。
    他去铁匠家里磨了半天,让铁匠打造了三个火炉和三根长长的烟囱。
    一个火炉放在他们屋里,其他两个火炉分别放在刘春和黄兴兄弟屋里,长长的烟囱通过在墙上提前预留的圆孔,伸到另一个房间,然后再插到烟道里。
    李一程之所以想到烧火炉取暖,因为他看到县城里有卖煤的。
    枣园集上没有卖煤的,因为农村人都烧土灶,烧柴火。一个原因是农村有很多庄稼杆子可以当柴火,再一个是可以去山上捡柴火,这些都不用花钱。
    城里人就不一样了,煤的价格虽然比柴火高,但扛烧还暖和,有钱人家家里都是烧煤的。普通老百姓也会买一些,在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烧。
    家里人多,每个房间里装一个火炉花费太贵,李一程最终决定装三个火炉,然后买了一千斤煤。
    刘春带着江来兄弟和黄兴兄弟,轮着班,用牛车拉了两天才拉回来。
    十袋煤高高的摞在柴房里,刘春咂舌,李大哥真是大手笔,也真舍得给他们这些下人花钱。这个村里,连村长家都不怎么烧煤呢!
    李一程无所谓,一千斤煤,不过十五两银子。
    人活在世上,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过的舒服吗?既然有这个钱,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
    因为烧散煤烟大,还会把家里弄的到处是黑灰,李一程一开始想的就是制作蜂窝煤来烧。
    他长在新时代,没有经历过烧蜂窝煤的时代,但他听爷爷说过,也在电视上看过。
    做蜂窝煤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虽然没有现代化工具,但家里有这么多劳力,李一程一点不发愁。
    他让铁匠做了制作蜂窝煤的工具,把做蜂窝煤的方法教给刘春后就不管了。
    这个朝代没有那么多助燃的东西,李一程做的是最简单的那种,用黄土和散煤混合,加水后搅拌在一起,粘度合适后用工具定型,晾干就可以了。
    这活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刘春带着几个下人,经过很多次尝试,终于总结出经验,找出了最合适的比例,把蜂窝煤制作成功了。
    第一个蜂窝煤成功制作出来,后面的速度就快了。
    六个男人花了三天时间,将所有的散煤都做成了蜂窝煤,一个一个摞在柴火房,占了一大半的面积。
    曾明川奇怪,“为何要将煤做成这么奇怪的模样?”
    李一程笑起来,“这模样奇怪吗?不奇怪呀!把煤做成这样,一个好处是容易引燃,还有一个好处是燃烧的时间长,而且晚上封住的话,早上起来不就用重新生火了。”
    “这么神奇吗?”
    “对。”
    “是一个一个的放到炉子里烧吗?”
    “跟我来,我这就烧给你看。”
    李一程用专用的钳子夹着一块蜂窝煤走到火炉前,并没有将蜂窝煤放进炉子里,而是放在一边,去厢房取了两根玉米棒过来。
    他打开炉盖,把两根玉米棒用脚踩碎,放到火炉里,把拿来的蜂窝煤放到碎玉米棒上面。
    曾明川和刘春这才发现,这火炉跟之前家里的那个不一样。
    这火炉的炉膛里面是圆形的,宽窄正好能放进一个蜂窝煤,高低可以放进两个蜂窝煤。
    刘春惊讶道:“李大哥,这火炉是特别制作的吗?”
    “对。这种是专门烧蜂窝煤的炉子。”
    李一程打火烧着一张纸,将纸放到火炉底下,引燃了玉米棒。
    他用蒲扇轻轻扇着火炉底下的进风口,火苗很快燃了起来。
    两根玉米棒都燃烧完后,李一程说:“好了,烧起来了。”
    “就这么简单?”
    刘春不敢相信的走近火炉,低头往里看。果然,从蜂窝煤的孔洞里能清楚的看到蜂窝煤底部通红,是烧着了的表现。
    李一程又夹了一个蜂窝煤,摞到火炉的蜂窝煤上面。
    “放蜂窝煤的时候要把两个蜂窝煤的空洞对齐,这样才能燃烧的快。要是不想它烧的快,将孔洞稍微错开就行。”
    说着,他把炉盖盖上了。
    曾明川看着蜂窝煤炉,若有所思的说:“这种煤烧起来似乎烟小一些。”
    “对。几乎没有明烟。”
    刘春问道:“这两个蜂窝煤能烧多长时间?”
    “一个蜂窝煤差不多能烧多半个时辰,两个的话能烧一个半时辰。一个烧完了,用铁棍在底下捅一捅,烧完的煤渣就掉下来了,等一个蜂窝煤完全烧完,另一个差不多烧了一少半的时候,就可以加另一个蜂窝煤了。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烧,晚上可以把炉子封起来,一天差不多十个蜂窝煤就够了。”
    一个火炉一天烧十个蜂窝煤,三个火炉用三十个,一个月九百个。他们买的一千斤煤一共做出一千六百个蜂窝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