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章
    吴阅左思右想,越琢磨就越是觉得这条路可行,可是要如何才能攀得萧家的门路呢?
    他细细回忆当时萧府设宴遇到的那些人。
    那萧煜才来宜州不到两月,与他走得近的自是萧家子弟。
    他与萧同晖等人并不熟识,若靠冯云朝牵线搭桥……还是罢了,他拉不下那个脸。
    吴阅摸下巴沉思,总归觉得这事不大体面,最好越少人知道越好。
    他思来想去,把主意打到了黄乡绅身上。
    黄乡绅是致仕官员,萧煜到这儿,他曾在春晖园设宴款待。
    此人没甚官架子,人也亲和好说话,处事特别圆融,对他们这些士子也很好。
    吴阅思虑再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先走黄乡绅的门路。
    拿定主意后,他回到寝卧,问起沈映蓉,打算动用库房里的那支长白山人参。
    沈映蓉颇觉诧异,问道:“郎君是哪里不舒服吗?”
    吴阅摇头,说道:“我在外头办事,总免不了打点一二,明日你把它取来,跟爹打声招呼便是。”
    沈映蓉轻轻的“哦”了一声,没再多问。
    那支人参还是公爹吴安雄的朋友送他的,如今动用,自要跟他说一声。
    翌日沈映蓉差人把库房里的人参取来交给吴阅,他携了礼盒便出门去了。
    沈映蓉把这事同二老说了说,吴安雄很是诧异,却也没有多问。
    因为吴阅行事素来稳重,如今他已经接过了家业,担起了吴家前程,作为长辈,自要鼎力支持。
    当时他们都以为他拿去送给了王县令,不曾想接手的人是黄乡绅。
    今日休沐,吴阅得空去了一趟黄家。
    哪晓得t黄乡绅没在祖宅,家奴说他去河边钓鱼了,于是吴阅又去了一趟河边。
    致仕的老儿日子过得清闲,又有朝廷的俸禄养着,别提有多快活。
    黄乡绅身子骨硬朗,酷爱钓鱼消遣,河边蠓虫多得很,他却不怕叮咬。
    吴阅寻来时,黄乡绅今日运气好,得手好几尾河鱼。
    家奴在远处守着,吴阅说明来意,家奴忙上前通报。
    黄乡绅扭头,吴阅行揖礼。
    二人虽没怎么打过交道,相互却认识。
    黄乡绅温和道:“这阵子河务繁杂,吴县丞怎么得空来找我这老头子了?”
    听到这话,吴阅五味杂陈。
    他规规矩矩走上前,再次拜礼道:“不瞒黄公,吴某今日前来,是有事相求。”
    黄乡绅同家奴做了个手势,家奴毕恭毕敬退下。
    河边一时变得清净,远处时不时传来蝉鸣,黄乡绅指了指旁边的矮凳,道:“坐。”
    吴阅依言坐下。
    黄乡绅盯着平静的河面,说道:“咱们江玉县地势不好,最易被水淹。
    “每年到汛期的时候,便是衙门上下最为紧张的时候。
    “千家万户的性命都系在当官的身上,可大意不得。”
    吴阅点头,“黄公所言甚是。”
    黄乡绅看向他道:“这阵子你们衙门上下辛苦了,老百姓有你们护着,也安心。”
    吴阅忙道:“此乃分内之事,不敢邀功。”
    黄乡绅摆手,“朝廷三年一考课,若想往上升迁,政绩出不得任何岔子,想来王县令的压力也不小。”
    吴阅点头道:“这些日王县令确实承受着莫大的压力。”
    黄乡绅捋胡子,这才想起他方才说有求于他,问道:“今日吴县丞来寻,所为何事?”
    吴阅连忙起身,再次朝他拜礼,“吴某心有困惑,想请黄公解难。”
    黄乡绅扶他起身,“你且说来我听听。”
    吴阅再次坐到矮凳上,斟酌了许久,才道:“吴某的事迹想来黄公都清楚一二,实不相瞒,接连会试失利,吴某已无心再战。”
    此话一出,黄乡绅不禁笑了起来,指了指他道:“到底太年轻,经不起折腾。
    “想当年我入仕的时候都已经四十七岁了,参加过六次会试。你小子也不过三次失利,且还年轻,就气馁了吗?”
    吴阅汗颜道:“让黄公笑话了。”
    黄乡绅到底混过二十几年的官场,心下已有几分猜测,说道:“你今日来寻,只怕不是来吐苦水的。”
    吴阅沉默了阵儿,才咬牙说明来意。
    黄乡绅许久都没有吭声,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才意味深长道:“你想走萧家的门路,也不是不行,不过萧四郎打小众星拱月,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想要说动他替你办事,可不容易。”
    吴阅忙道:“还请黄公指条明路。”
    黄乡绅看了他一眼,说道:“上回萧府设宴,吴县丞已经见识过国公府的家底了,你觉得凡俗之物能打动他吗?”
    吴阅摇头。
    黄乡绅继续道:“那样的权贵门楣,什么东西没见过?”
    吴阅犯难道:“吴家小门小户,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黄乡绅笑了笑,想起萧煜才来江玉县,他在春晖园设宴款待的情形,意味深长地指了指吴阅的脑袋。
    “倘若你真想走萧家的门路,倒是有法子的。”
    吴阅:“???”
    黄乡绅:“多动动你的脑子。”
    他不愿意点穿,吴阅也问不出个所以然,只得作罢。
    临走时那支长白山人参留作见面礼,黄乡绅不愿收,吴阅说了许多好话,黄乡绅才勉为其难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