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4章
    “此举纵然骗不过西岐军将,应当也能骗过大多数诸侯。”
    姬昌只觉得云里雾里,要不是为了骗过西岐军将方便西征,你刻意装病,刻意自污干什么?有毛病?
    骗过其他诸侯有什么用?难不成掉转兵马去征讨别人?
    姬昌除了疑惑,还是疑惑。
    “罢了罢了。”子受摆手道:“今日得卿之计,西岐可定,朕甚是欣喜,当满饮一杯!”
    说着,就遣人拿来了一盘青梅,一壶果酒。
    “这……多谢陛下款待!”姬昌哂笑一声,端起面前的酒爵呷了一口,在羑里被囚禁了近五年,能吃饱还是因为自己种了菜,怎么可能有酒喝?
    这酒味,当真睽违已久。
    “呵呵……等你回到了西岐,只怕天天有美酒款待。”
    子受同样举起酒杯浅酌了一口,莞尔笑道,幸好让尤浑提前试过青梅酒,又苦又涩还很酸,根本不适合喝,不然姬昌得当场吐出来。
    姬昌端起酒爵一饮而尽,想到今日之事,脸色变了变,沉着脸道:“陛下莫要戏耍于我,以陛下之智,又怎能看不透我的心思?”
    他自顾自的倒着酒,继续道:“有仙道之人说我有帝王之相,翦商之策已有多年,陛下囚我于此,定是早已知晓一切,我相信凭陛下的雄才大略,定然容不下我,但我没想到的是,陛下的胸襟如此广阔,不仅没有杀我,反而与我在此谈笑。”
    子受不知道该说什么,总不能说因为拿不定把你怎么样才能赚昏庸值,所以才一直关着你吧?
    你看,你这种大贤人,杀了肯定有昏庸值,但你作为我的敌人,把你放了,肯定也有昏庸值,我都纠结五年了,直到现在才做出决定!
    子受干笑一声,道:“来来来,先喝酒,喝酒!”
    酒至半酣,子受忽然抬头看了看天色。
    天空中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没白找申公豹看天气,子受指着空中,道:“卿可知龙之变化否?”
    姬昌一懵,拿捏不准纣王的意思,呐呐道:“未知其详。”
    子受道:“龙能大能小……”
    忽而他皱起眉头,后面是什么来着?
    “能长能短,能粗能细,能伸能屈,能软能硬……”
    姬昌一脸古怪之色:“陛下说的……可是龙?”
    “算了算了。”子受显得有些不耐烦:“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你给朕说说,这世上都有谁称得上英雄。”
    第498章 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子受自然是在学曹操。
    他的目的是找个由头把姬昌给放了,有个惜英雄的理由摆在这里,比较方便做朝臣的思想工作。
    当然,放归放,杀也要杀。
    等姬昌走到一半,派人去暗杀,然后假装走漏消息,暴露出明放实杀,背信弃义坐实了。
    这时候人们都还有底线,从未有过一方诸侯派人刺杀敌对诸侯的行为,刺杀大多是私自行为,例如麦智、麦云,又或是那些被妖怪扇动的流民。
    现在,子受就要做这个打破底线的带恶人。
    可姬昌沉默了许久。
    谁是英雄?
    他实在摸不透纣王的意思,不敢轻易作答,只是谨小慎微的道:“恕昌见识浅薄,认不出英雄。”
    子受也沉默了,你这人不配合啊!
    看看人家刘备配合的多好,职业捧哏,把曹操捧舒服了,不就溜走了么?
    子受严词道:“莫要过谦。”
    姬昌拱手道:“幸得陛下恩德,昌才能保全残躯,可这天下英雄,昌实在未有见过。”
    “既然没有见到过,那总听过吧?”子受继续追问。
    姬昌小酌一口,清了清嗓子。
    “亦未曾听说过。”
    子受:“……”
    这人不会聊天。
    没办法,既然姬昌不肯说,那就自己来吧。
    子受也小酌一口,道:“北海袁福通,举兵起事,有七十二路诸侯相随,闻太师北伐征讨,对峙近半年,足以见其能耐,可称得上英雄?”
    姬昌对道:“陛下可曾见过北海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不过是跳梁之人,无足轻重,当不得英雄。”
    子受点头,不错,跟上节奏了。
    “土方首领伊上斜,率十万精骑,兵围朝歌,逼得朕城下结盟,可称得上英雄?”
    姬昌笑道:“伊上斜何在?不过是冢中枯骨,在草原上尚能逞凶一时,实则不过是土龙沐猴之辈,当不得英雄。”
    “东海平灵王携郡守以令诸侯,可为英雄?”
    “平灵王素有雄心,然而无甚手段,携郡守以令诸侯却惜身,胆气实非上成,非英雄也。”
    子受拈了个梅子塞入口中,擦擦手,道:“南伯侯鄂崇禹,世镇南方,代代相传,南方诸侯皆以其为首,虎踞一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其子亦是勇武过人,可为英雄?”
    “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姬昌皱了皱眉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可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呢?
    子受却没看出姬昌的异样,继续道:“既然这些人都算不得英雄,那何人才算得上英雄?”
    姬昌酒也不喝了,小心翼翼道:“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