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4章
    虽然故事里的女性多是些妖物,但……好看啊!
    至于小刘备……
    比姚斋热度更大。
    小刘备低不低俗?低俗。
    买不买?肯定买啊!
    新增加的插图都是子受遣宫女们所绘,反正带图的一旦流传,没几天朝臣就会发现事态严重性进而上奏,也不在乎这些了。
    到时候影响力已经足够大,不怕被人知道,反而能正好趁机当庭曝出自己就是幕后作者。
    至于问这些插图逼不逼真?
    当然逼真!
    有性急的立刻翻开书,找着里头插图,直了眼睛,放着精光,几如饿狼。
    每一幅插图都不一样,有的妖娆,有的娇媚,勾人无比,端的是惹火。
    妖怪怎能不妖冶呢?无一不美,无一不动人。
    这种诱人的图画,也是之前不曾见过的。
    贵族子弟明面上抵触小刘备,实际上该买还是买,更何况从几天前小刘备里就多了图画。
    他们挑剔又期待,一边喊着低俗不堪脏人眼睛,一边不屑地翻着,直到最后一页,美曰其名以身试毒。
    那些寻常老百姓就更是如此,他们买这类书本就不是奔着高雅与文艺去的。
    粗鄙如何?漏洞百出又如何?我爱看啊!
    翻开一段,美侯爷三戏白骨精,加上一副欲拒还迎的插图,仿佛每一个画面都在脑子里面上演。
    再翻开一段,不行……不行了,纷纷佝偻着身子回家。
    此后再也没有孤枕难眠的夜。
    总之,姚斋是面向贵族子弟的高雅读物,没有名字的小刘备却是面向了所有人,不仅让人们纷纷掏钱购买,还让他们甘心付出生命精华。
    不过无论是姚斋还是小刘备,其主体基调都是人类与妖物的恋情,一时间,人妖之恋成了朝歌之中的热门话题,无论男女、贫富,但凡相聚,都会议论一番。
    自然少不了让子受期待已久的责骂,不少人认为姚斋是毒草,更不用说一直都见不得光的小刘备了,渐渐地,也引起了御史们的注意。
    他们之前以为只是小事,没想到扩散得如此之快,搜罗信息后,决定直接上奏。
    上了朝,杨任那嘴就跟个鼓风机一样,叭叭个不停。
    “臣近日见坊间多有售卖低俗小说,荒唐俚鄙,殊非正理,不但诱惑无数百姓,即贵族公侯,亦未免游目而蛊心焉,所关于风俗者非细,应即通行严禁。”
    “臣以为,凡坊肆市卖一应小说淫词,都应交由玄鸟卫严查禁绝,将塑板活字与书目一并尽行销毁,如仍行造作刊印者,罚金杖责,取缔其书坊,流三千里,购书者杖二十,交予刑部,若有朝官犯事,初次罚俸六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废黜,永不取用。”
    “另请陛下下旨,令刑部排查,寻得著书之人,加以严惩!”
    子受听得耳朵生茧,终于等到了正主。
    他轻轻昂首,俯视下方。
    “不必费心思拿人了,书是朕写的,那图也是朕遣人所画。”
    第375章 毁誉参半
    “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法礼,陛下此举……”
    杨任一时间竟不想往下说,失望,愤怒,迷茫,心中五味陈杂。
    陛下怎能干这种事情?
    群臣也是面面相觑,那些污人眼睛不堪入目的东西,是纣王写的?
    他们倒也不是没有猜测过是朝中之人所作,毕竟书里宣扬了人与妖精的恋情,某种程度上,能淡化妲己是狐狸精的影响,让人们渐渐接受。
    但如果是纣王亲著,就不一样了,唯有两个字,荒唐。
    上首的子受洋洋得意,看着群臣的反应,不禁又爽了几分。
    现在禁止已经来不及了,小刘备的影响力辐射到了整个朝歌,甚至还有贵族商人看中商机,往他处运输售卖,要不了多久,就会传遍天下。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殿将这件事认下了后,流言传播的比兔子还快,过不了今晚,大街小巷就会全是纣王写小刘备的传言。
    昏君啊!
    杨任就要开口再喷,这件事遮掩不住,陛下怎么能干出这种蠢事呢?
    不想他还未开口,就被伯夷拦下了。
    大喷子杨任是朝歌之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臣,其次便是礼部尚书伯夷。
    伯夷不仅是孤竹国国君之子,还有不食商粟、叩马而谏等事迹流传,编诗经修道路,贤名远播。
    理论上来说,这种高洁之士应该对小刘备最是反对,然而事实却是相反的:
    “臣以为,此事虽有不妥,但非常之时应用非常手段,诸位知晓这些书籍在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可曾知道百姓如何看待?”
    群臣难以回答,他们只看到了小刘备的危害性,却没进行更深一步的调查。
    伯夷接着道:“书里有这么几个故事,鬼妖小倩受妖怪指使,前来谋害宁采臣,却被采臣的正气打动,便以实相告,助采臣转危为安,采臣也不负小倩重托,助她逃脱魔爪,并收留她侍奉母亲和久病的妻子,小倩勤劳善良,深受宁家人喜爱。”
    “小倩因长期接触活人,逐渐犹如常人,宁家人亦绝口不提她的身份,宁妻病逝后,小倩后又嫁给宁采臣做鬼妻,指点其除掉前来报复的妖怪。”
    “这样的妖怪,难道不为人所容吗?不少人因为这些故事,而对苏娘娘一事有了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