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仔细想想,到底是谁刺了谁?
吴王为什么要打越王?因为两人出现利益纠葛。
两人为什么出现利益纠葛?因为越侯死了,两人还晋升为王。
那么这些事是谁干的呢?
我。
是我,刺了我。
子受原本打算把张友仁扔去北海堆雪人,现在决定算了。
毕竟张友仁没出什么纰漏,也没有什么自我想法,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做的,像这样能将君王命令贯彻到底的朝臣,已经不多了。
虽然因为多种不可控因素出了个小意外,但比起其他人要正常得多。
好好培养一番,未尝不能向李靖看齐。
思考良久,子受作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张卿受苦了。”
张友仁连忙拱手:“哪有的事,臣吃得苦多了。”
好,是个老实人,没说为了国家社稷吃苦值得,可用。
子受大义凛然道:“张卿可否脱去衣物让朕一观?”
不等张友仁反应,子受便剥了他的衣服,看到几乎布满全身的伤痕。
这时候得哭,子受想着被刺了一刀,昏庸值飞了,立时便挤出了眼泪,轻抚着张友仁身上的伤口,大喝:“好啊!好一个越王!竟敢如此对待朕的使臣!”
随即一巴掌,将桌案拍碎。
他拿起那封越王亲手所写,还以血为印的真诚奏疏,微微用力便撕成两半,送到灯火上烧成灰烬。
随后又喊来传令兵,怒喝道:“传朕军令,全军出击,攻打越王大军!”
“陛下,越王写下降书,还亲自领军前来助阵,臣以为,陛下应以大局为重……”
张友仁连忙劝阻,受辱也没什么,早习惯了,忍忍就没事了。
何况这不是纣王的计策吗?
越王现在是友军,纣王怎么能出兵攻打友军呢?
难道越王和自己都会错意了?
别说同时攻打越王和鄂顺,哪怕打赢了,这名声也臭了啊!
堂堂诸侯,在这种时候仍旧低声下气投奔大商,带兵来援结果挨了顿毒打,以后还有谁会臣服大商?
诸侯只怕会更加离心离德!
“陛下三思,陛下……”
张友仁还要再劝,子受冷哼一声,将他腰间的玄鸟玉佩一挑,拿在手上掂量一下,又掷还回去。
“莫要忘了你是朕的使臣,商人不可辱。”
第326章 以正合,以奇胜
子受将张友仁打发走,勒令方相、方弼、晁雷整军出征后,在营帐里思考了很久。
虽然不会打仗,但他知道孙子兵法里头有句很著名的话,以正合,以奇胜。
以奇胜的奇,念机,又称为余奇,意为多余的部分。
要打赢一场战斗,基本的作战策略是正面扛住,阵线稳重,然后有奇兵从任何正面以外的方向加以突破,取得所谓的胜利。
这个战略曹操注解过,李世民也提过,甚至在《唐李问对》里着重阐述过,这俩都是马上君主,统军能力不用质疑。
自准备出征后,子受就查过这个时代的人们怎么打仗,同样逃不出以正合,以奇胜的概念。
因为这个战略概念其实出自轩辕皇帝的《握奇经》,当今将领基本都是以这本书为兵法基础。
所以他出征就开始无限拖慢行军速度,不分兵,只增兵,不仅给了鄂顺喘息之机,让己方奇袭失败,还通过不断增兵防止朝中的闻仲、鲁雄等人看不下去,带着大军直接自己干,只有正没有奇。
可他万万没想到,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越王亲自带兵来援,成了谁都想不到的一支奇兵。
子受都不用多想,鄂顺一早就将注意力放在朝歌大军上了,朝歌大军正的不能再正,相反,越王大军奇的不能再奇,鄂顺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背后还有这一路兵马奇袭,奇袭定然成功。
“爱妃,替朕换上盔甲。”
子受理了理袍子,马嵬坡待不下去了,这个flag插得这么稳,却没起到丝毫作用。
为今之计只有趁着越王兵马在赶路的时机,给他来个狠的。
两面竖敌,必然兵败。
而且子受估计闻大爷已经坐不住了,多半要赶来,到时候就没有这么自由了,必须趁着来人之前作上一把。
最起码得把昏庸值挣回来,不然真让越王奇袭鄂城成功,这个月昏庸值不仅全部泡汤,上个月挣得还得赔进去,直接朝着曹操、李世民这些文武双全的马上皇帝发展了。
败上这一阵,闻仲差不多就到了,老大爷接过三军指挥权,往后即使胜不了,保证进退自如还是没问题的。
……
汉水是楚地最边缘的河流,可以说,入了汉水,就基本进入了楚地。
此刻汉水之上,一支船队在江上航行。
越王乘坐的楼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都是用来战斗的士兵,下层则是划船的水手。
这玩意是从越人手上偷师来的,百越部族早在公元6000年前就已经学会利用独木舟在近海讨生活,造船技术相当不错,而在这个时期,百越早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
至于海外到底有多大,海有没有尽头,暂时无人知晓,毕竟这是个不能以常理推断的封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