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题什么呢?
子受又陷入疑惑中。
鹅鹅鹅?两个黄鹂?自挂东南枝?春眠不觉晓?
不行,风牛马不相及,题出来也解释不了。
要是被人理解为智商有问题,那一切昏庸行为指不定也被当做是智商缺陷,最后直接被架空权利,想昏也昏不起来。
对!万一还没当成昏君就被臣子架空了怎么办?
子受决定回宫后不仅要调教近卫,还得挑选一批自己的忠心班底。
哪个昏君没几个忠实走狗?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憋出一首合意的诗。
对了,就是它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纣王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泰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太行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祭太庙。纣王问所欲,木兰不用诸侯王,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首改动的木兰辞写下来,子受勉强满意,正常现代人谁没事背什么淫诗?也就语文书上那点必备古诗词,想挑首完全符合此情此景的太难了。
这首勉强过得去。
首先,和女人有关,也算合情合理。
其次,突现了纣王的昏庸。
诗里写明了木兰家里没青壮男子,父亲出征要是死了,家里的顶梁柱就没了,这样的家庭,却还是被纣王强行征兵,无情。
不仅如此,木兰参军前还得买来买去,为国征战还自备行头,抠门。
行军也不顾士兵体力,从黄河一路行到泰山,只花了一天,中途士兵能休息充足吗?
太行胡骑鸣啾啾,太行以北就是大商疆界,敌人的铁骑都已经打到门口了,我们的士兵还在行军,后知后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更是将战争的残酷表达的淋漓尽致,但纣王却还是要征兵力战,这是穷兵黩武!
最关键的一点,即使侥幸打了胜仗,木兰凯旋,也没有赏赐。
因为子受把原文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抹去,直接跳到了“纣王问所欲,木兰不用诸侯王,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说明纣王连赏赐都没提到,祭太庙敷衍了事,问了木兰要什么就没后文了。
即使木兰不要赏赐只想回家,怎么也得派点车马送送。
然而都没有。
这样的君王,肯定昏庸。
虽然将木兰代父从军的优秀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但子受看过不少历史网文,女人在古代的地位一向很低,堂堂帝王为女人说话,动了男人的蛋糕,还从军,还当了将军,这诗一出,肯定要遭人诟病。
殿中一时无声。
子受想着,群臣应该是被自己震惊到了。
是的,群臣的确是被震惊到了。
他们之前看到纣王在女娲像面前露出丑态,已经有人忍不住劝谏了,可看到这诗后,纷纷愧疚得不行。
哪是什么丑态亵渎,明明是以木兰做比喻,特意写诗来赞美。
木兰代父从军退敌于国门,救万民于战乱,女娲娘娘则是采五色石补天,救天下于水火。
以宰相商容为首,一阵山呼。
接着商容老泪纵横,出列道:“老臣请驾拈香,祈求福德,使万民乐业,雨调风顺,兵火宁息,今陛下作诗,虽不符天子巡幸祈请之礼,但赞美圣明,尽表虔敬之诚……”
接着就是群臣齐声道:“大王圣明!”
……
第3章 换帅
三十三天外,太素天,娲皇宫。
女娲往火云宫朝贺伏羲炎帝轩辕人族三圣而归。
下了青鸾鸟,坐于宝殿,玉女金童朝礼完毕。
瞥见下界女娲宫粉壁上诗句,轻声念了一遍。
女娲对人间的事情本不上心,没想到人间还有如纣王一般的人能够理解自己。
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不是和自己一样吗?
女性又怎么了?女性里也有木兰这般的英雄人物,也有如自己一般的天地圣人。
女娲越看这诗,越是喜欢。
国难之际,是木兰代父从军女扮男装建功立业,保卫国家,国民得以安居。
天塌地陷,是自己不忍生灵受灾,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至于子受刻意在诗里留下的昏君形象,直接被女娲忽略了。
诗歌,肯定要有艺术加工,在女娲眼中,这个昏君形象是纣王为了丰满木兰的英雄形象而不惜丑化自己,一个能写出这种诗的君王,怎能是昏君呢?